首页 放生起源 佛学经文 放生功德 佛教修行 放生指南 佛经故事 放生仪轨 法师开示 放生心得

法师开示

探索智慧之门:观照止观,开启心灵之旅

来源:http://www.packdg.com 作者:放生文化网 发布时间:2024-04-18
摘要:欲离欲、离恶、离不善法,...... 乃至第四禅,具足安住、慈、悲、喜、舍、空入处、识入处、无所有入处、非想非非想入处,令我三结圆满,得须陀洹果。当比丘的禅定和内心的寂静得

第 28 章 通过止观启迪智慧 止观启智

探索智慧之门:观照止观,开启心灵之旅

第一百二十八章(206)

世尊告诉比丘们,他们应该勤修方便禅定,保持内心安静。这是为什么呢?比丘们 方便禅定,内心寂静,这就是显现的真实知识。你在什么地方如实知见显现呢?在眼识中,若色、眼识、眼触、眼触所缘受--若苦、若乐、若不苦不乐--如实知为显现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亦如是。所有这些法都是无常和存在的,它们也是如实显现的。

佛法分享

一般来说,在打坐或禅修时,只专注于一点,或只观察呼吸的出入,或专注于禅相,或禅境,或为了寻求深度的专注和静止。禅宗的 "正念 "是指 "禅定"。"正念 "是指 "禅定"。

佛家的 "正禅 "是 "止观双运"。如果单纯修止观,也是为了体验禅境的无常,便于如实观照身、心、灵乃至宇宙人生的实相。

在《阿含经》中经常提到禅定,"禅定 "的意思是止中有定--非常深沉冷静的沉思,实事求是的正见。

二杂二百九(207)

世尊告诸比丘:"汝等当修无量三摩地,勤于禅定。这是什么呢?当一个人修习了无量三摩地,并精勤修习时,就会如实显现。在什么地方显现如实呢?在眼中,它显现如实。如广义所说,......,乃至这些法的无常和有无,这都是如实显现的。

三杂 3666 (367)

世尊告诉比丘们:"勤修禅定,方便修习,内静其心。这是什么呢?比丘禅定,内静其心,勤行方便,如是显现。什么是如实显现?老死如实显现;老死集、老死灭、老死灭道如实显现;生、有、取、爱、觉、触、六入、名、色、识、行如实显现;行集、行灭、行灭道如实显现;诸法如实显现;无常、有、无漏如实显现。

佛法分享

若能静下心来,进行 "止观双运",则五阴、六入、六界、三法印、四圣谛、因果律......,都能因如实观照而如实了知和验证。

佛经中所说的 "观",是有定力、有深度的观。这个 "看 "就是用 "心眼 "去看,用心去求证,去觉悟。如果没有定力,因为散乱的心,只能看到表面的外皮,很容易污染和扭曲真实。

四百三十六七(368)

世尊告诉诸比丘:"当你们修习了无量三摩地,并专注于此,当你们修习了无量三摩地,并专注于此,就会如实显现。什么是如实显现呢?谓老死如实显现,......,乃至诸行如实显现,此等诸法无常、有为、无漏,如实显现。

五百四十二七(428)

世尊告诸比丘:"勤修禅定,内静其心,适时起念。这是什么?当比丘的禅定和内心的寂静得到觉悟时,就会如实显现。此苦谛的真理是什么?即此苦谛如实显现,此苦集谛、苦灭谛、苦灭道谛如实显现。

第六百四十六三(464)

"如果比丘在一个空旷的地方、一棵树下或一个空房间里沉思,他应该以什么方式集中精力沉思呢?"

王座回答说:"尊贵的阿难!无论谁在空旷的地方、树下或空房间里思惟,他都应该专注于二法,即所谓的止和思。"

阿难尊者又问座下:"修习止观,多次修习,会有什么成就?修了小乘,越修越多,会有什么成就?"

上座部回答道:"尊者阿难!修习了止观,就成了小乘;修习了小乘,就成了止观。据说,一位圣弟子既修止观,又修观照,就能获得一切解脱境界。"

阿难问座主:"解脱的境界是什么?"

上座回答道:"尊者,阿难!如止境、无欲境、灭尽境都是解脱境界。"他回答道。

尊者阿难又问座下:"什么是断界?......,乃至灭界?"

上座回答说:"尊者阿难!断诸行,名为断界;断爱欲,名为无欲界;灭诸行,名为灭界。"

佛陀告诉阿难:"比丘若在空处、树下或闲室中思惟,应专注于二法、......,乃至灭尽定。" 五百比丘如是说。

尔时,尊者阿难白佛言:"善哉!世尊!大师与诸弟子,同法、同句、同义、同味......"。

◎正确的禅修是 "修于止,终成窍;修于窍,亦成止"。禅宗的 "止 "与 "禅 "是相通的。"止 "与 "禅 "是相通的,"止 "与 "禅 "是相通的。

要想从经典文本中领悟深意,实属不易。解读错误的人,会认为坐如磐石就是进入了灭亡的境界。消极取角者,容易受到攻击或排斥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大师仍然劝弟子不要进入涅槃,不要离开三界。

如果你以二元对立的心态去理解、思考或观想,你就会像一个先天性盲人一样,想象阳光、评论阳光或到处寻找阳光。

◎"诸行灭 "就是停止一切颠倒梦想,停止 "我是、我能、我慢",也就是达到 "无为"。但其含义非常非常深刻。这只有悟道、体道、行道之人才能做到。

七百九十六(964)

梵志到世尊处,稽首礼足,站在一边对佛陀说:"世尊!我知、悟、见、得、觉、证世尊正法。我闻法已,当独处静处,专心思惟,不放逸住,作是念:"是故善男子,剃除须发,着袈裟衣,正信出家学道,......,乃至知无后世。

佛陀对普布巴达说:"有二法,多修习之,谓止观。多修此二法,则知边果,证边果,知种种边,证种种边。如是,诸比丘!欲离欲、离恶、离不善法,...... 乃至第四禅,具足安住、慈、悲、喜、舍、空入处、识入处、无所有入处、非想非非想入处,令我三结圆满,得须陀洹果; 三结尽,贪、恚、痴薄,得斯陀含;五下结尽,得阿那含;种种神境、天眼、天耳、他心智、宿命智、生死智、漏尽智,皆得成就。因此,比丘们 你们应当修习二法,多多修习;通过修习二法,你们将知晓各种境界、......,乃至漏尽。"

当时,尊贵的梵天听了佛陀的话,欢喜礼佛而去。然后,他独自一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禅修,不再懒散度日,......,甚至知道自己不会有任何后人。

佛法分享

这是修行者在充分了解佛法之后,请求佛陀进一步开示真正修行和证悟要领的一种方式。

当闻思基础足够后,佛陀会引导弟子进入止观双运--实修和证悟。在经历四无量心、四禅、八定、破除一切结缚之后,弟子就能证悟所有果位,乃至究竟解脱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放生起源 | 佛学经文 | 放生功德 | 佛教修行 | 放生指南 | 佛经故事 | 放生仪轨 | 法师开示 | 放生心得

Copyright 2019-2030 放生文化 放生鱼_放生什么鱼最好_放生鲤鱼功德_放生鲫鱼功德_放生文化网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