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放生起源 佛学经文 放生功德 佛教修行 放生指南 佛经故事 放生仪轨 法师开示 放生心得

法师开示

省庵大师:以净土情怀楷模的修行传奇

来源:http://www.packdg.com 作者:放生文化网 发布时间:2024-04-14
摘要:对此,莲宗有独到的解释:正是因为修菩提心,行菩萨行,所以才孜孜以求,先求往生净土,在他方国土见佛,证得不生法忍之后,才能到烦恼森林、苦海死海来度化众生。省亲祖师智

导言: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,是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的忌日。与净土宗历代祖师相比,省庵祖师的一生是最短的,只有 49 年。临终前,他给我们留下了如下的话: "华中佛现我前身,佛光普照紫金莲。心随诸佛往生去,事了无去亦无来"。的诗句。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叮嘱弟子:"我要去了。生死事大,各以清净心念佛。" 这篇文章是大安法师在省亲祖师诞辰 330 周年、圆寂 281 周年(2016 年)写的。今天再读,依然受益匪浅--

在这个世界上,每个人都带着前世的业力或愿力,会在自己的人格倾向和性格特征上打下或深或浅的烙印。

或有天生爱权,好大喜功,指点江山,招贤纳士,人称政治家;或有痴迷财富,顶风冒雪,奔波贸易,善于积累财富,人称商人; 或有艺术审美天赋,吟诗作赋,待月抚琴,挥毫作画,谓之艺术家;或有形而上的终极幸福关怀,善于解脱之道,谓之宗教家。

不过,宗教也有很多流派,具体到念佛法门,凡是向往生死、信仰净土、一心持佛名号、一心安住的人,都可以称为念佛人。

释迦牟尼佛赞叹道:"若人念佛,当悟此人,即是人中陀罗尼"。善导大师将此偈引申为五种称赞:"若人念佛,是人中善人、是人中妙善人、是人中上善人、是人中高善人、是人中最胜人"。在这个五浊恶世,真正的佛教徒是难得可敬的。

但是,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配得上念佛人的称号呢?圣严法师(以下简称圣祖)一生的净土修行,正是对念佛人品质的准确诠释。圣祖大师一生的净土情怀可概括为五种心境:一是生死心,二是厌离心,三是赞叹心,四是精进心,五是感恩心。它们概括如下:

出家人首先要有一颗了生死的真心。省祖出家时已是青年,对生命的这种感悟,深知生死轮回的痛苦,观照到: "我与众生,从古至今,常在生死中,未得解脱。天上人间,此世彼处,出没万...... 千尘点,难穷往返之身;四海波涛,谁计离别之泪?尔积骨,越其崇山,莽莽横身,比地......。故宜断生死之流,出情欲之海,自他俱济,彼岸同归。"

而对无尽轮回中最漫长的生命时光,生出深深的感叹:今生有幸能得一人,听闻净土妙法,亟需以 "求生净土,超脱三界 "作为今生修行的最高目的。"无生无死,寿命难量,何如华开亲见佛"?[4] 这种对生死的深刻体悟是如此强烈,以至于贯穿了他的一生,时不我待。

求生净土的终极目标是以脱离秽土娑婆为前提的。为什么要脱离秽土呢?因为在秽土中,修行障碍多,菩提路途远,情根难断,习气厚重。因此,对这身心世界,宜生深厌。

"这种厌离娑婆世界,在世人看来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。这也是爱恋世间五欲六尘、眷恋家人眷属的凡夫俗子自然而然的价值评价。即使是强调不取、不舍、不夺,执理不执行的地藏法门修行者,对于萨迦派的出离心态也有很多话要说。

世人不懂,佛门僧人的厌离之心是般若智慧的升华,是达到涅槃寂静、常乐我净的必备情怀。正如《省祖诗》所云:"都说厌乐是道障,谁知清净善资粮。厌离未尽情难舍,爱乐深生亦不易。安居何处能迁居,闲来无事谁肯游。铁围山外是莲花国,爱的缰绳未放先折断"。只有通过厌、喜、舍到达极乐净土,才能体悟无取无舍的真如法性。

三界犹如火宅,可怕无比。智慧与光明,片刻不得停留。在佛法的这个秋天,判断一个佛教徒是否有道心,根本体现在是否有生死心;而对于一个净土修行者来说,是否有生死心,直接体现在是否有不愿舍弃娑婆秽土之心。这是一个清晰可把握的标准。省亲祖师是这样实践的,也是这样教导别人的。比如,他遇到一个喜欢世俗诗文的人,就告诫他说:"人活一口气,哪有时间研究世俗文学?稍有差池,便成另一个世界,欲脱之难矣!" 殷殷之情,追思之愁,溢于言表。

又如省祖有一位大护法毛靖远道士,是杭州有名的君子,修桥铺路,乐善好施,护持三宝,种种善行,似宜称颂。省里的老祖宗对其有一些截然不同的指示:

"然而修道之心,善善不倦,一件善事刚做完,再做一件善事,美中不足,如生死大事如何?若不以生死大事为急务,而孜孜以求于善,所行善事,虽如须弥山,然皆是生死业缘,何足道哉?善行多,生死广,一念情,万年缚,可不怕今日做...... 和尚,唯应摒弃人事,一心向佛,以'斋戒'二字,尤为上乘。西方诸佛,非悠悠散善可成,万劫生死,非因懒惰可除,无常迅速,晨昏即至,不可早为之耶!"

非有同体悲心,岂能说出如此勇敢的劝诫。法末,檀越僧尚能闻大善知识如婆罗门苦言,当生稀有难思之念,切勿误解!

与对娑婆世界的厌离相应的是对极乐净土的向往。极乐净土对于我们这些娑婆众生来说是非常遥远和陌生的,如果没有深厚的前世净土根基和今生的般若观照,很难将净土作为我们今生唯一的归宿。然而,省亲祖师却自然而然、顺其自然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。

首先,从法门的选择上,他知道在此土修行证果难,在彼土成佛易。"易 "是因为一世可成,"难 "是因为多世未成。因为历代圣贤,所以人人向往;因为千经万论,所以无从超越。在末世的实践中,没有办法超越这一点"。在确立了这一笃定不移的见解之后,省亲祖师将这一认知付诸于毕生的修行实践之中,深情仰慕净土,一心向西,万牛难挽。

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彼岸意识,构成了省亲大师独特的净土情怀。他深深感慨留恋娑婆之苦,由衷赞叹往生净土之乐。"可惜无人去,不知何故恋樊笼","娑婆魔外多,安息城中无","朝朝暮暮往净土,此生不负父期望"。"若以三事(信、愿、行)为约,同登九品莲","婴儿落水呼母亲,儿女归家见亲人","忆佛泪难禁,思乡愁难消","每登山顶,莫如安息城。每逢登临绝顶处,无如安息城。""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""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[8]这些诗句流露出浪子渴望回归故土的情怀,深深震撼着众生潜移默化的净土情结,激活了我们崇高的超越之心。

念佛人在这污秽之地,古佛青灯,喃喃念佛,看似孤寂,实则与法界净土行人,交融交织。"同声念佛,无异道。远在过客,四海之内,皆为兄弟"。[9] 仅凭一句阿弥陀佛名号,就能在法界无量劫中结交无数志同道合的同路人。(如果遇到外星人,也许可以用念阿弥陀佛来回应他们)。

在确立世俗目标之后,必须以极大的勇气和勤奋修炼无上佛法。否则,修行懈怠,终将败亡。法季之秋,省祖建精舍,修毗卢遮那,衣钵不离,一日不食多餐,不坐席。念佛精进,如救头燃,如丧考妣。闭关于梵天寺西院,室名谓之 "香香斋",尊客相见,几语谈词,寸香之外,念佛而已。省祖知修净,贵门深入,其诗曰: "欲作无间断,直须初相应炼。暂失云霞日之念,瞥见飞蛾掩灯之心。小水终流石,沸汤亦成冰。出世往生,无非心力"。

由此可见,省祖的修行生涯,清净专一,唯念佛往生为鹄,其余皆弃之。其诗云:"百八圆珠六字经,蹉跎岁月又光阴。平生只愿归西方,肯为他缘失我心"。他一生修净土,打击了末世 "仰山 "的陋习。

也许有人会质疑: 省亲祖师不是劝导大众发菩提心吗?为什么不在此地行菩萨道,求生净土,自求多福呢?对此,莲宗有独到的解释:正是因为修菩提心,行菩萨行,所以才孜孜以求,先求往生净土,在他方国土见佛,证得不生法忍之后,才能到烦恼森林、苦海死海来度化众生。

省祖诗云:"破釜沉舟无故救,背水一战须死守。蒿里上岸后,我移新橹入中流。" ("破舟 "喻业障凡夫;"溺水 "喻众生沉沦苦海;"岸 "指极乐净土;"新排 "喻得无毁正觉;"新排 "喻得无毁正觉。"新锚 "喻得无生忍,慈悲回向;"中流 "喻生死苦海)。这与龙树菩萨所说的 "若未得无生忍,欲度众生往生净土,无有是处 "如出一辙。

建立了 "速疾往生佛,速疾度众生 "的净土知见,自然不会以世间长寿为贵,而以能够早日顺利往生为福。在梵天寺,一位三十六岁的圣眼大师圆寂了,"人皆谓之大师少壮,壮志未酬身先逝,皆以为憾。殊不知,净土一生,没有不能实现的志向,没有不能实现的愿望。我们不仅不应该惋惜,反而应该祝贺他。呜呼!圣人"。省祖的这种认知和价值判断,与莲宗的教义一脉相承。也与孔子的 "朝闻道,夕死可矣 "一脉相承。但与世人对长寿的追求,与莲宗内人认为高寿是修炼的标志的观点大相径庭,这也是世人最不能理解的。

昔北周净爱法师舍身求生净土,发愿:"愿舍此淫形,愿生净土,愿开弥陀佛心.......。我愿舍身,令身解脱,令身解脱,令身解脱,护持佛法,救度众生,利益众生。"一般来说。一般来说,佛教不赞成舍身取证的行为。净爱法师是在北周武帝灭佛的特定情况下,惭愧自己不能护法,才做出这种非常之举的。

悟得佛法真谛的人,自然有 "重法如山,轻身如尘 "的洒脱,省祖也是如此。但是,当一个人的因缘成熟清净之后,自然不会再停留在此界追求长生,而是能够尽快离开三界的牢笼,以欢喜心早日回归故里。能够亲见弥勒佛父,获得与佛同等的无量寿,在有生之年证得佛果,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!

祖师这种超凡脱俗的性格,体现了念佛人独特的生死观。省祖师早在几个月前就预知时至,在他生日那天,众弟子含泪向他叩拜,恳切祈求:"愿师住世,度化众生"。他睁开眼睛,对大众说:"我马上就要往生了,生死是大事,大家以清净心念佛吧!" 说完,他合掌念了一声佛号,便往生了。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幕,是佛陀的明显示现。他年仅四十九岁,是莲宗历代祖师中最短命的一位。如此示现,振聋发聩,启迪净土密宗甚深。望各位同仁,善思之!

末法众生业障深重的表现之一,就是不知恩德报答。他发菩提心、行菩萨行的策略,也体现在知恩图报上,为世人树立了可资效仿的高尚品格。首先,他在见解中深刻阐述了知恩图报是发菩提心的重要因素。在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中,前五种都与感恩有关:一是忆佛大恩;二是忆父母恩;三是忆师长恩;四是忆施主恩;五是忆众生恩。为了将这种感恩付诸行动,他践行了报佛恩和报父母恩这两大主题,现总结如下:

为深报佛恩,体恤僧众不知佛灭日供养,不悲现状,省宗长发起涅槃胜会,历时十年左右。佛陀圆寂之日,要忏悔七日,供养百味,宣讲《遗教经》和《弥陀经》两部佛经。他还拜释迦牟尼真身舍利,为佛祖焚香五拜。有诗云:"迦文圆寂两千年,舍利至今仍灿烂。自庆前生福德大,欲看门前塔光相。" 省祖诚心忏悔,焚指供佛,使舍利塔放出光明。无私之诚,感应之显,报恩之德,不可思议。

父亲早逝后,慈母知道他素有善根,便指定他为佛子。母亲去世后,他跪在佛前讽诵《报恩经》七日,逢年过节都要设像供养。为答慎终追远之诚,以自己修行的功德,回向父母,接引父母的亡灵往生极乐世界。每每想起父母,才知恩情难报。"若得百世千生修佛道,往生三世度父母。那么,不仅一世的父母,而且众生的父母都将得到解脱。不仅别人的父母,所有的父母都能得到升华。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二因"。从今世报父母恩,到众生报父母恩,这与地藏菩萨从孝道扩展到菩提大愿的策略颇为相似。

省庵大师:以净土情怀楷模的修行传奇

省亲祖师智慧高深,慈悲为怀,常念报佛恩、报父母恩、报师恩、报恩人恩、报众生恩。报恩之道并不局限于世间法,而是以发菩提心、建立佛法、普度众生为己任。我想让所有对我有恩的人都成佛。只有这样,才能慰藉报恩的孝心。

总之,省亲祖师短短一生净业修行所显现的五种心(生死心、厌离心、赞叹心、执着心、感恩心),犹如烦恼淤泥中绽放的莲花,洋溢着佛性的芬芳,而这五种心正是菩提心的精髓所在。关于念佛与菩提心的关系,省亲祖师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: "念佛是为了成佛,如果没有大心,念佛又有什么意义呢?若心不发,虽发心亦易退。若下菩提种子,耕念佛之犁,道果自然增长;乘大愿之船,入净土之海,必得往生西方。" 可见,菩提心在此土的成就,是在今生往生净土中实现的。

正是因为他的菩提心和对阿弥陀佛的虔诚,他在临终时才得到西方三圣的接引,得以往生极乐世界。他写下了如下偈语 "佛临中国中,佛光照紫金莲。心随诸佛往生去,此事无去亦无来"。这是祖师人生胜利交响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萨迦寺之行能有如此辉煌的结局,足以庆贺自己的一生!

值此祖师诞辰 330 周年、圆寂 281 周年的吉祥日子,谨以此文香纸献给祖师英灵,感谢祖师为佛教徒树立了学习的榜样。我们要目睹道存,追随祖师的足迹,怀五体投地之心,精进念佛,厌弃娑婆,升平安乐。瞻仰舍南大师,共悟无量寿光。望诸同仁共勉之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放生起源 | 佛学经文 | 放生功德 | 佛教修行 | 放生指南 | 佛经故事 | 放生仪轨 | 法师开示 | 放生心得

Copyright 2019-2030 放生文化 放生鱼_放生什么鱼最好_放生鲤鱼功德_放生鲫鱼功德_放生文化网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