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放生起源 佛学经文 放生功德 佛教修行 放生指南 佛经故事 放生仪轨 法师开示 放生心得

放生指南

福建哪里放生甲鱼好啊,福建泰宁佛教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

来源:http://www.packdg.com 作者:放生文化网 发布时间:2023-08-10
摘要:以光大佛门为己任的泰宁佛教近年来,一如既往大力推动、配合泰宁的生态文明建设,在弘扬佛法、传承教义之时,注重启发与增强信众的慈悲心和救济心,孜孜不懈宣传护生爱生、顺
一、犯太岁放生什么动物1、佛教在线泰宁讯国际性景区中国泰宁,象耕鸟耘,佛性禅心,具有丰厚的生态文化和佛教文化积淀。以光大佛门为己任的泰宁佛教近年来,一如既往大力推动、配合泰宁的生态文明建设,在弘扬佛法、传承教义之时,注重启发与增强信众的慈悲心和救济心,孜孜不懈宣传护生爱生、顺应自然、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。在佛门内外的共同努力下,泰宁水到渠成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,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画卷,在这个经典的旅游胜地和古老的佛教圣地,一直在绵延无际、舒缓惊艳地展开。2、济度群生、慈悲宽仁是泰宁佛教固有的亮点和传承之一。泰宁佛教界普遍认为,宇宙间的形形色色,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,都一样有生死流转,都同样值得人类社会去呵护与珍视,都应当被信奉佛教者列入相助相养的范畴。多年来,泰宁佛教频频开展放生活动,同时不忘向信众反复宣讲放生得生的因缘关系,宣讲素食的益处以及济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……泰宁是全人类共有的美丽家园,泰宁的一草一木,都应当被洞天福地的人群小心呵护——这样一种具有普遍共识的生态文明理念,日久在泰宁城乡,便也早已是家至户晓、根深蒂固。3、泰宁佛教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努力,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了当地人群的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,在生态意识浓厚的“汉唐古镇,两宋名城”,而今你再也看不到有人在炸鱼、电鱼,再也看不到菜市场肉价的高企,再也不见有谁弃液化灶、电磁炉不用,还愿意继续使用传统的柴灶……农家的柴刀在锈蚀,群山的草木在葱茏,水湾的鱼虾在繁衍,枝头的百鸟在欢歌……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画卷,在泰宁世界地质公园,随时随地都在温情款款地展开。置身泰宁,你会隐约觉得自己也被点染成了山水画中的一部分,你内心深处氤氲的,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柔情愫。4、流连忘返于泰宁,你满目所见的,是秀美的山水,是无处不在的原生态,是佛教圣地别具一格的独有风韵……泰宁的佛教寺院多得星罗棋布,随便你路经哪处宝刹,萦绕你耳际的,毫无疑问一定会是梵诵如歌和钟鼓悠扬。泰宁佛教,融入的不只是你在泰宁的旅程,伴随你的还有可能是更为豁达淡泊的余生。在泰宁的佛教寺院中逗留一些时日,你的胸腔内,难免会有大爱的充盈。你往后的对人对事,势将因此变得更为温婉和圆融。5、泰宁佛教在大力推动、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,也十分注重佛教寺院自身的品位建设。近年来,泰宁民宗局与泰宁佛教协会、泰宁慈善会通力协作,在引进僧才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、加强寺院硬件设施建设、做好寺院绿化和美化工作、向社会极力奉献人文关怀等等方面,都有过不少有益的创新和推进。常驻泰宁佛教寺院的比丘和比丘尼,由此也总是来自五湖四海,来自全国各地。海内外常年不断到泰宁云游和参学的佛门中人,以及闲时到泰宁礼佛的十方善信,在近年也更是与日俱增。6、福建佛学院·学僧园地:不再言累7、之前,没有叹气的习惯,近来,不时的,会不由的长长的叹口气,是因为天气变化的缘故吗?不知道,只觉得那样可以获取片刻的喘息与轻松。静思,股无名的疲惫涌上来,心里多了几分累意。原来,叹气是心感到疲惫,乏力了。8、肢体的疲惫,多半源于心累。感到心累,其实是自己懈怠的一种状态。我们总是在原谅自己那一刹那开始懈怠的:念佛枯燥无味、打坐腰酸腿麻、诵经散乱放逸……累,就成为借口。9、记得正月拜千佛,虽然两腿肌肉酸痛不已,却无有心累的感觉。当然,一时的无累并不难,难的是一世的无累,而支撑一世无累的动力,就是一颗心保持精进的念头,始终保持不懈的修行。想想佛陀六年苦行,四十余年,不遗余力弘扬佛法,观音菩萨闻声救苦,地藏菩萨宏伟誓愿,弥陀慈父垂手接引有情众生……从这些事迹里,不曾读出“累”意;祖师大德荷担如来家业,续佛慧命,从这些事迹里,仍然读不出一个“累”字。做为佛弟子的我,有心累的感觉,使我汗颜。不管是为自己生死打算,或做佛教事业的工作,就体现在“心无累”,不知疲倦者,一定是忠于自己的事业,热爱自己的事业,视事业如生命,把事业融入生命的血脉中,或真心切愿为自己的生死打算,以这样的精神去完成佛教事业,以这样的精进心去修行了生死,也许身是累的,心却是永远无累的。10、深深反思,累,不能成为懈怠的借口。如果拥有一颗精进的心,应该是不疲倦的。佛子之心,又怎能轻言说累呢?深深忏悔,愿诸佛菩萨慈悲加持,佛之心永存,不再言累!二、放生姻缘顺利1、《福建仙游县志》庙宫寺观、古塔2、文庙位于鲤城镇城内街县体育场北侧。宋初建于城西,咸平五年(1002年),县尉段全迁建今址。庆历八年(1048年)、元祐九年(1094年)相继重建,宣和末(1125年)废,绍兴九年(1139年)陈可大捐资重建。元至正二十年(1360年)毁于战乱,知县任兴重建大成殿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知县周从善奉制,改尊道堂为明伦堂,左右为斋房,东西两庑为号房。在大成殿两侧重建廊庑,在戟门外筑泮池,池上架桥,外为棂星门。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知县顾思敬于两庑后辟射圃,教谕谭子敬于明伦堂后建文昌阁。正德九年(1514年),知县范圭改射圃为名宦祠,在棂星门左右建乡贤祠。清雍正、乾隆两朝,邑绅徐万安兄弟和知县陈兴祚先后修葺扩建,移建大成殿和大门,立石雕龙柱,月台甬道仿宫殿结构。1985年,省文化厅拨款重修。原文庙规模宏大,现仅存戟门、两庑、大成殿、崇勋祠、文昌阁等古建筑,占地4100多平方米。庙内有宋代石鼓及清代蟠龙浮雕石柱等古迹。1980年9月,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3、三会寺位于大济镇三会村。唐景云年间(710~711年)建,会昌年间(841~846年)废,大中年间(847~859年)复建。明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立为丛林。清康熙六年(1667年)大规模扩建,至雍正元年(1723年)竣工。1980年后,由侨僧如贤募资重修,占地14720多平方米。寺内现存北宋崇宁三年(1104年)的石槽盆1个,石狮1对以及元大德九年(1305年)大铸钟1口。1985年10月,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4、龙华寺又名万寿禅寺,位于龙华镇灯塔村。唐嗣圣元年(684年)建,大中初(847年)赐寺名。后遭火焚,绍兴二十九年(1159年)重建。元贞年间(1295~1297年),奉旨将附近的11院77庵归其管辖,有僧尼千余人,寺田148顷77亩多。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因倭祸,僧散寺废。万历十六年(1588年)僧正重修。现存的大雄宝殿是民国31年(1942年)重修的。1985年以后,侨僧释广净法师捐资修葺。寺前尚存宋代古塔2座,寺中有明代青铜铸造的韦驮菩萨像1尊,重近40公斤;宋代石槽1个。寺后宝幢山上有隋至清历代祖师墓,有元代“万寿山”石刻等古迹。1980年9月,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5、龙纪寺位于盖尾镇昌山村。该寺宋代为庵堂,明代建小寺,清代扩建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由严瑞义祖师主持重建六角形玉帝殿。右上方有岳帝殿。殿外侧六角壁上设有佛龛,供有清末德化名匠许友义制作的500尊瓷塑罗汉;上座堂内保存严瑞义祖师题刻的金字楷书板,记载着龙纪寺的创建史和劝善经;佛堂外楼台上,镶嵌着一对浮雕龙柱和一个浮雕盘龙石座台,石座台基上雕有4只石狮,1只麒麟。寺前有光绪年间建造的法戒生死门石碑坊,寺周围山上还有10处碑刻古迹。1991年5月,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6、九座寺位于凤山乡凤顶村。唐咸通六年(865年),由正觉禅师创建,原名太平院,占地5万多平方米。明嘉靖年间毁于火,清康熙时重建。现仅存大雄宝殿、祖师殿、僧舍斋堂和放生池。大雄宝殿内存6对大石柱,高40米,直径60厘米。一对经幢塔为五代时所建。寺东有尼舍利塔和“银缸”,西有无尘塔和“米缸”,南有舍利塔和“酒缸”,北有龙潭等古迹。1980年,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7、菜溪岩寺位于象溪乡菜溪村。菜溪岩山清水秀,佳景天成,有120景,景景有典故,是仙游的四大景点之一。菜溪岩寺院建于唐代之前,几经兴废,清代重修扩建。中轴线上依次为右边前是大雄宝殿,后是宋代舍利塔;左边前是九仙宫,后是观音殿。占地3万多平方米。大雄宝殿左右廊庑尚存明代石雕柱础。1980年9月,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8、天马山寺位于榜头镇上昆村天马山。明万历十二年(1584年),云庄逸士王家禄在此结庐隐居,拓景建寺;清代重建,1980年重修。寺座北向南,中轴线上观音阁、通明殿、五帝庙、双音殿、九仙宫依次排列。1980年9月,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9、仙门寺位于龙华镇红旗村的钟石山上。寺始建于唐开元四年(716年),五代时毁,明建文二年(1400年)、清乾隆年间相继重建。1980年,由释文明主持重修扩建;侨胞傅杜维、傅金珠父女捐资扩建大雄宝殿和钟鼓楼。中轴线上依次为九仙祠、大雄宝殿、钟鼓楼、观音堂,两侧为僧舍斋房和祖师殿。占地3万多平方米。寺舍分前后两层,前座祀仙,后座奉佛,金尊仙袂,多为新塑。1980年9月,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10、鸣峰岩寺位于赖店镇山尾村鸣峰岩,唐中丞郑良士倡建。明代重建;1984年,由释净胜主持重修。寺座西北向东南,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门、大雄宝殿、观音殿、藏经阁、左右僧舍斋房,占地1932平方米。寺的建筑形状好象一条船,前后殿堂是船的首尾舵,中间长方形的天井,连接着两条长廊,极象船身,两旁僧舍如船的左右舷。这种特异的建筑凤格,相传是因古代鸣峰岩升浮时,此处留有一艘古船遗迹,后人就依着船址建寺,将寺建成船状。1980年9年,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放生起源 | 佛学经文 | 放生功德 | 佛教修行 | 放生指南 | 佛经故事 | 放生仪轨 | 法师开示 | 放生心得

Copyright 2019-2030 放生文化 放生鱼_放生什么鱼最好_放生鲤鱼功德_放生鲫鱼功德_放生文化网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