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放生起源 佛学经文 放生功德 佛教修行 放生指南 佛经故事 放生仪轨 法师开示 放生心得

法师开示

十善业道经新加坡演讲:法师解读--2000年新加坡分享会

来源:http://www.packdg.com 作者:放生文化网 发布时间:2024-05-02
摘要:意思是十善业道。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就知道。不分别、不执着才是菩萨道。我们要以善相待。他已经放下了我相。你不是十信位的菩萨。

同学们 大家好 请举起《十善业道经》第十六面的第二行:

是故,正勤庄严。能断一切不善法。一切善法皆得成就。

这一句已经向你们汇报过了。最后一句

讲经夜听

句,"成一切善法。我再说一遍。三十七道品》的前三部分是我们修行的根本。无论我们修习的是大乘还是小乘。小乘、小乘、密乘。各宗派、各教派。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。这可以说是佛法的基础、根本法。第一个主题是四圣谛。我们在前面已经向大家介绍过。"四圣谛教导我们看破。"四圣谛教我们断恶修善 "四圣谛 "教我们放下。如果我们不以此作为修行的基础 可以说 不打下修行的基础,就无法进入佛门。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三个课题。我们要认真努力地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它们。这样,我们才能实现利益。"正勤 "中有 "四法"。这四法其实就是善恶两对。已经生起的恶法。我们要反思它们。经常反思。已经生起的恶法 我们必须立即断除;尚未生起的恶法。我们看到别人在造恶。我们看到了。我还没有创造它。记住。决定不生。这就是恶法的两种正勤。善法。已经生起的善法。让它成长。要继续善恶的标准在哪里?就是这部经;这部经中所说的一切。它就是善恶的标准。尤其是 "十善"。对于初学者来说,十善太多了。我们记不住。无从下手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 这个法门叫做 "最初方便" 有十条规则:三条针对身,四条针对口,三条针对意;与这十条规则相对应。这就是善法。不符合这十条的,称为恶法。身。杀、盗、淫。此为恶法;口。妄语、两舌语、绮语、恶口。这是恶法;心。贪、嗔、痴。这些都是恶法。四圣谛是最初的方便。在这个地方用功。真正用功。我们的思想、言语和行为。用这十个标准来纠正。恶者。必须斩断。不可再造;善者。必须增长正念。

我们在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一切善呢?这就是世尊在本经开头教导我们的。"昼夜常忆诸善法"。"昼夜 "就是不间断的意思。心中确实有十善业道。心中常念:"思惟善法"。这也是日夜不断地思惟善法。思惟善法。我们从早到晚。对人,对事,对物。我们要以善相待。以 "十善 "相待;第三,教导我们 "日夜观诸善法"。这个 "观 "就是修行。把你的心和你的想法落实到你的行为中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证悟一切善法。当善法清净圆满时。这个人就证悟了无上菩提。这才是佛果的究竟圆满。因此,本经似乎并不长。表面上看似乎微不足道。但它却非常重要。

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佛像。尤其是彩绘佛像。它们的头上都有一盏圆灯,圆即圆满。光是智慧的体现。智慧包含祝福。我们赞美佛陀。"皈依佛陀 两足佛法。这个 "二 "是指智慧和功德圆满。光明代表了这一点。五颜六色的画。灯光之上。我们经常会看到三个字。这三个字是最常见的。它们用梵文书写,也用中文书写。在中国大陆,我们还能看到用藏文书写的这三个字。它的发音是 "唵、嘛、呢"。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?意思是十善业道;"唵 "是身三善业,"阿 "是口四善业。"唵 "是身三善,"阿 "是口四善,"吽 "是意三善。"吽 "是心的三善。由此可见 十善业道 "从最初的心性觉悟一直到最终的地藏圆满。我们恍然大悟。佛教教给我们什么?这就是佛教教导我们的。我们如何学佛?就是学这十样东西。走进佛门 大乘和小乘。果位有很多差别。差别从何而来?来自你修十善的程度不同。

我们今天学习 "十善"。说实话 我们又不是还没学过。这是一次严肃的反省。你们不知道吗?我们不需要问任何人 我心中有 "十善 "吗?我的想法还是很自私 我还是想做损人利己的事。我们的心不善。这种思想、这种心态与 "十恶 "相应。它与十善不相应。我们所想的 我们所说的。我们所创造的 都在十恶的一边。十善 只是听闻 听到自己的喜悦 这就是自己有善根。欢喜。为什么不能成就?为什么做不到?这就是佛家所说的 "业障深重"。你一定要知道这一点。业是烦恼!业力就是创造。它是你所做的、所想的、所说的和所做的。这就是所谓的 "业力" 因为我们的业力并不好 我们创造了十恶不赦。这就是事实 只是十恶的严重程度不同 轻者 三善道 重者 三恶道 恶念确实多 善念少 我们该如何改变 让我们的善念多于恶念。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。通常,人们谈论的是 "好功夫"。这必须是真功夫!

为什么所有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都在认真、勤奋地做这件事呢?我们常常忽视它。我们常常忘记;这种 "忘记 "在佛教中被称为 "失念"。失去善念。常常失念。恶习太重。这正是《地藏经》中所说的。"阎浮提中一切众生。念念皆有罪"。佛的这些话并不过分。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就知道。那么开悟。我们从哪里开始呢?我总是鼓励我的学生。从 "放弃自私 "开始。你能进入佛的境界吗?你能进入佛门吗?大乘佛法中就有。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入佛门?达到初信位的菩萨。十信之首。我们今天还没有得到。

初信菩萨被称为善人。为什么?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。佛经中讲到 "见思烦恼"。他破除了见思惑。三界八十八品,皆已消除。这就是入门。这是佛教的第一品。如果我们把这五十位分为五个等级。十信位。第十级连小学都算不上。幼儿园;十住是小学。十行是中学。十回是大学。十地是研究生院。我们就是这样划分的。我们连幼儿园这个小班都算不上。还在门外。我们骄傲什么?我们有什么好骄傲的?我们连幼儿园小班都没进。我们在门外 我们不是普通学生

正式学生。你已经破解了 "看见混乱 "的所有 88 个要点。视觉混乱 第一个是 "身体视觉"。这是真理。我们不能不明白。只有真正明白了,我们的羞耻心才能生起。绝对不会再居高临下。绝对不会再自以为是。你想想看 与佛教修行者相比 我一个都比不上。这就是你开始破恶修善的地方。这就是根。根源的根源 如果我们不在这上面下功夫 我们的人生注定是徒劳的。我们将无法进入大门。幸运的是,佛有办法让业力带入来世 如果没有带业往生的法门。可以说,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证悟;无论如何

佛教讲经说法

无论你修炼哪种法门,都不会有所成就。这是因为 "我 "没有放下。金刚经》中说得好:"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皆非菩萨。我不是菩萨。菩萨是学生。第一层信仰的学生。一个幼儿园小班的学生。他已经放下了我相。仍然执着于一个 "我"。还在执着于 "我只有这些"。你有麻烦了!我们必须放手。从哪里开始?首先,放下 "我所拥有的"。这叫做 "不属于你的"。这比较简单。我不执着于身外之物。这个 "放下 "指的是不再执着于思想。这才叫真正的放下。这才叫真正的放下。此事无碍。因此,《华严经》的结尾告诉我们:"事事无碍。事上无碍。为什么事上无碍?事物都是虚假的,不是真实的。"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它在哪里制造障碍?障碍就是分别、执着、妄想。这个东西就是障碍。你必须放下妄念、分别、执着。然后在所有

佛教净宗法师讲经说法

顺其自然,才是世界法则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从容不迫。这才是努力的开始。何谓 "诸善法"?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这就是 "诸善法"。它与 "十善 "相对应。十善是事。与事相对的是理。二者无差别。从理上观察。无量寿经》也教导我们 "观法如化。三昧常寂"。这是一部伟大的经文!太妙了 "观法如化 "就是般若智慧 十恶必须断 十善必修。破十恶、修十善,都是如幻如化。破恶不执着,修善不执着。修善不执善。你们不再是幼儿园的学生。你至少已升入小学和初中。你不是十信位的菩萨。你已经达到了十住十行的境界。"三昧常寂",就是永远保持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。这就是《楞严经》中所说的 "常住真心"。你的永恒真诚永远存在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至真至诚的心。非常遗憾。它被业障所遮蔽和阻挡。我们的真心无法透出。透出的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断一切恶,行一切善。如果你不使用四圣谛,你就做不到。你肯定做不到。你必须使用 "四圣谛 "四圣谛 在这一天

王先生讲经说法佛法

在日常生活中 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必须能够提起我们的念头。当念头一起 立即意识到这个念头是善是恶;如果是恶。如果是恶,就迅速断除;如果是善。生起。这里要特别注意。不要执着于断恶、修善。般若经》说 不执着于任何事物。善!你的道路是纯净的。这是大乘佛法的教义 你走的是中道 中道就是菩萨道 如果你修善的方式不同,没关系 没关系。那也不错。那不是菩萨道。有分别、有执着才是人天善道。不分别、不执着才是菩萨道。这都是一回事。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有分别,无执着。这就是二乘之道。它高于天人之道。

十善业道经新加坡演讲:法师解读--2000年新加坡分享会

更上一层楼;仍有分离。决定没有执着。差别就在这里。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所以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教我们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。今天的时间到了。我们到此为止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放生起源 | 佛学经文 | 放生功德 | 佛教修行 | 放生指南 | 佛经故事 | 放生仪轨 | 法师开示 | 放生心得

Copyright 2019-2030 放生文化 放生鱼_放生什么鱼最好_放生鲤鱼功德_放生鲫鱼功德_放生文化网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